网站地图

现金足球平台

学校现金足球平台(中国)官方网站 |  加入收藏 
学科规划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十四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一、学科概况

(一)学科基本情况

1. 历史沿革

1984年经国家教委审批开设生物能源专业(专科二年),并同年招生。1986年国家教委批准农村能源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开设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专业(四年制本科)。1998年根据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调整,将原来的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专业与农业建筑专业合并成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1998年被沈阳农业大学列为沈阳农业大学校级重点学科。2001年批准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招收国家统招工程硕士、高校教师硕士。2003年批准建立该学科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开设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专业(四年制本科),2005年开始招生。2008年被辽宁省教育厅批准为辽宁省重点学科。2013年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更改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

2. 现有的基础和水平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是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设有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的博士点、硕士点,包含两个本科专业,即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本科研平台为现金足球平台能源基地,拥有占地10000m2的校内科研基地,实验室面积5000m2,实验设施1000m2。以农村有机物废弃物为研究对象,主要开展了生物质定向催化、厌氧发酵和沼渣沼液高值化利用研究,在定向催化、沼渣沼液肥料化利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一定成果。由废弃物高值化利用学术方向的17位教师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7人,讲师9人,主任2人。仪器设备总价值455万元,共计231台件,主要有热重仪140万、气质连用色谱仪180万,气相色谱268万,光谱仪146,原子吸收能谱136,气化炉装置150万,秸秆膨化机115万,TOC(总碳)测定仪115万,GASBOARD在线气体分析仪111万,Flir红外热像仪110万,数字粘度计11万,甲烷发酵潜力测定仪120万等;现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7个,其中联合国粮农组织平台1个、农业部平台4个、辽宁省科技厅重点实验室2个。

3. “十三五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

十三五期间,学科围绕科研平台建设和人才引进与培养等作为重点建设内容,大大地改善学科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条件,为学科后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条件建设

十三五期间,农业部十三五沼气科技支撑项目“东北农村沼气科技创新基地”和农业部科技实验平台项目“辽宁省秸秆能源化利用技术研究基地”2个科研平台,通过两个平台和一流特色学科的建设,新增仪器设备24台件,净增值121万元,新建绿色节能农村住宅示范户300m2;新建50m3中试秸秆沼气工程1座、户用沼气池(8m32座(其中含1座四位一体模式),极大地改善了原有实验室的硬件设施条件。

2)科研课题及成果

十三五期间,学科的科研实力得到大幅提升,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3项、市厅级及其它项目8项,科研经费累计达543万元。获得科研成果9项,其中主持完成的“农田环境污染物高通量检测技术研发及分析测试共享服务平台建设”项目获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31篇,出版教材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件、实用新型专利2件。

3)人才引进与培养

十三五期间,学科引进博士毕业生3人,有效充实了学科队伍;选派到国外能源类大学做访问学者3人,已完成回国,为学科学术水平提升奠定了基础。在学科人才培养方面,本期共招收硕士研究生31名、博士研究生3名,毕业硕士生29名、博士生3名。

(二)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1)人才问题

本学科人才问题一直是制约本学科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拔尖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目前存在的最大问题。学科现仅有教授1名、外聘教授1人(兼职博士导师)。

2)学术梯队问题

本学科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科研人员的年龄结构集中扎堆、断层等的问题,致使学科难以形成合理的学术梯队。学科55岁左右仅有1人(60年的高级实验师),中年43485人(6773年出生的,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占33.3%,青年科研人员344087682年出生的,副教授2人,讲师6人)占比53.3%

3)学科研究方向本身的相互交融不够,难以凸显学科特色优势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应该包含农业生物环境、新能源工程两个方向,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隶属本学科农业生物环境方向实际上一直在其他学院里设有团队,而本学科只限于新能源工程方面,缺乏本学科两个方向的相互交融,难以凸显学科特色优势。

4)科研方向面广、深度不够

由于本学科为交叉学科,涉及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面广,行业本身又受政策性影响比较大,缺乏大课题的可持续性支持,科研方向的稳定性差,铺的面很广但深度不够,难以形成有效的可持续的科研方向。

二、发展思路与建设目标

(一)建设思路

学科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建设教学科研型大学为根本出发点,以培养优秀人才和创建优秀团队为根本,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坚持服务“三农”方向,坚定不移地走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道路,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做贡献的过程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锻炼师资队伍、壮大学科实力,促进本学科更好更快地发展。

在学科建设中,学科将以沈阳农业大学建设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战略机遇,以国内外能源学科的前沿问题为研究方向,加强与国际能源机构及国内同行的沟通与交流,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定位,以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为主,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整合资源,强化优势,把师资培养与团队建设、重点研究方向与科研任务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在生物质液化技术、生物质气化技术以及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方面跟踪国际先进技术;以基础理论研究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目的,进一步加强学科的研究深度,使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学科整体的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以学科目前学术队伍及实验室条件为依托,瞄准国内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最新研究动态,在生物质生物转换技术、生物质热化学转换技术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将太阳能、风能利用技术开发利用作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辅助;推动辽宁地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辽宁地区可再生能源转换技术、节能减排技术科研平台及示范基地,提升沈阳农业大学可再生能源研究的学术水平及科研地位。在未来几年,力争在生物质沼气技术、生物质燃料乙醇技术、生物质液体燃料合成技术等研究方面有所创新突破,进一步打造辽宁省重点学科,为创建国家级特色重点学科奠定基础。在现有的实验条件和研究的基础上,力争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实验室6个,承担国家、省部、市级科研项目,预计研究经费达300万元;

2)形成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科队伍;

3)加强学科人才培养素质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计划到2023年,招收各类硕士研究生累计达30名,博士研究生累计达10名;

4)计划到2025年,在学科的研究领域,发表研究论文75篇,其中EI检索论文20篇,主编或参编高等学校教材5部;

5)在生物质液化关键技术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生物质气化技术、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开发上形成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3项,并申报专利。在应用技术开发方面力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建设内容

1.学术方向凝练

沈阳农业大学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设立2个研究方向,即新能源工程研究方向和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研究方向。

重点发展新能源工程研究方向。该研究方向主要进行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开发的原理、规律和推广利用的技术基础理论及工艺设备的研究,研究内容以生物质能的各种转化技术研究为核心,重点以农村有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为目标,研究生物沼气技术、纤维素原料乙醇技术及生物质热裂解技术,把太阳能、风能利用技术作为生物质能转化技术辅助应用。

兼顾发展农业生物环境工程研究方向。本方向研究内容主要是对四位一体北方能源生态模式的物流、能流分析,CO2施肥,湿度、温度调控,沼气发酵残余物的利用等方面的理论及技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创造出适宜动、植物生长的环境,优化设施为植物生长创造适宜环境,从而发挥畜禽优良遗传潜力,使作物生产过程受外界环境条件影响的程度降到较低的水平,提高作物品质和生产能力,实现优质高效生产。

2.学科队伍建设

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组成一支以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教授、副教授、讲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为群体的教学科研团队,鼓励、吸引外校优秀博士生或引进人才充实本学科科研教学队伍。以学科实验条件建设为基础,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按照每年引进2-3名,每年至少派出1名进修教师,预计到十四五末,学科具有博士生指导教师3人、硕士生指导教师11人的骨干的学科队伍,届时学科将建设形成24人具有不同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的科研队伍。

在学科队伍建设中,以学科实验条件建设为基础,计划通过引进、培养等多种渠道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专业素质过硬、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突出和结构合理的研究型学术队伍,形成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不同研究方向的学术梯队。通过科学定位、合理规划,确立以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建设和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发展的战略举措,进一步突出本学科的研究特色。引进重点高校的博士毕业生来充实师资队伍;为提高现有人员的科研能力,有计划地每年派一至两名青年教师出国或在国内进修,派骨干教师出国进行学术交流;同时聘请国内知名专家为本学科教授,一方面可以充实新鲜血液,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给在校学生创造出提前接触社会和了解本学科国内发展现状的机会;努力提高人才管理水平,努力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学术研究氛围;在科研工作中,以人为本,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倡勇于开拓、勇于创新、敢于挑战、不怕困难和不断超越的精神,鼓励学科组成员脚踏实地地从事科研;加大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力度,使学科组人员在既合作又竞争、充满学术交流和自由探究的环境中,发挥个人特长,在科技活动中提高自身素质,发挥研究生在队伍建设中的作用,进而促进本学科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从本学科的建设任务和建设目标出发,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科研梯队并加强建设,把学科组人员团结起来,营造学术氛围,使每位科研人员都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制订切实可行的个人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条件,并利用一切可能为科研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提高教师对科研工作的认识,尽快制定中青年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使每位教师或科研人员均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科研方向;利用本科生毕业设计、研究生论文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等一切机会,积极开展研究方向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各级各类科研课题,一旦有了课题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和结题、报奖等,为今后的课题申报打好基础;加强对外联系,主动为机关和企业等服务,做到先有为后有位,努力争取社会各界支持,保证本学科队伍建设任务及建设目标的实现。

3. 学科条件建设

以建设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国家级重点学科为总体目标,切实加强教学科研基础条件建设。通过学科建设经费以及自筹资金,进一步改善科研与办公条件,为科研活动提供便利。按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效益、增强学科实力的宗旨,大力加强学科基础和特色方向实验室建设,创建与我校建设目标相适应的学科创新体系和教学科研条件,实现学科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接轨。重点加强实验室、试验基地与图书资料室建设,实现软件与硬件的升级改造。

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辽宁省科技厅配套资助的中国北方寒冷地区综合能源示范基地和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生物质能源生物转换技术实验室及辽宁省秸秆能源化基地项目为基础,以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为平台,构建一个以博士后、博士和硕士培养为目标,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该基地集科研、生产实习于一体,将各种可再生能源技术汇集在此基地中,另外,建设校外科研基地2个,为研究生培养提供科研场地;在实验室建设中,建成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高水平实验室6个,分别是能源环境测试分析实验室、热工实验室、生物质气化固化实验室、酒精发酵实验室、高温裂解实验室和微生物发酵实验室,使学科在沼气发酵、燃料乙醇、生物制氢等领域进行深入研究,推动本学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具有较高水平及特色鲜明的可再生能源转换技术科研平台及示范基地,提升沈阳农业大学可再生能源研究的学术水平及科研地位。

4. 人才培养(含本科生)

加强学科人才培养素质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在目前已有研究生数量的基础上,计划到2025年,招收各类硕士研究生累计达30名,博士研究生累计达7名;博士研究生在国家一级刊物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硕士研究生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篇。

在人才培养方面,加强教学改革、管理和建设工作,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从本学科的实际情况出发,贯彻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科研梯队并加强建设,营造学术氛围,提高教师的科研业务水平和能力;(2)加强科研基地、实验室建设。充分利用已有资金,改善科研和实验条件,为研究生培养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3)加强研究生教学和论文研究各阶段培养。切实重视培养过程的严谨性和科学化,对导师指导和研究生各阶段工作进行严格量化考核,及时修订教学计划与大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适应性;(4)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积极推荐毕业生到合适的岗位就业。多方与校外用人单位协作、沟通,扩大宣传,为研究生提供广泛的就业渠道,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

5. 科学研究

科研是衡量学科实力的重要指标。通过争取科研启动基金、青年科研基金、成果奖励基金、学术交流基金等措施,鼓励积极争取科研项目,多出高水平成果,努力提高学科科研能力。到2025年,本学科争取承担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8项、市厅级课题5项,预计研究经费达300万元,获得专利3项以上,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项以上。在国家核心刊物发表论文75篇以上,三大检索论文10篇以上,出版专著和教材5部,开展1-2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在应用技术开发方面力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将采取如下措施提高本学科的科研能力和水平:(1)要统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跟国家的发展需要,抓住发展机遇,逐步完成从教学为主型向教学科研并重型转变;(2)在研究队伍上从单打独斗团队作战转变,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的作用,调动学术骨干的力量,进一步明确科研梯队并加强建设,尽快制定中青年教师个人发展计划,每个人均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科研方向;(3)加强对外联系,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内同行加强沟通与协作,主动为机关和企业等服务,通过各种渠道,努力争取科研立项;(4)建立自由探索式研究和有组织科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在逐步健全和优化学科规章制度的基础上,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多出成果。

6. 学术交流

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活跃学科的学术气氛,扩大师生的视野,提高本学科的教学科研和学术水平,提升本学科研究实力,提高科研成果水平。(1)积极主办和承办国际国内重大学术研讨会,扩大学术影响。通过承办大型会议,展示学科实力,扩大学术影响,密切与兄弟单位的联系。力争举办国际国内会议12次;(2)积极推动教师和研究生参加国内重大学术研讨会。每年选派10人次以上教师和研究生参加高级论坛和国内重要学术会议;(3)与国内著名大学、科研单位、政府部门和生产单位进行广泛交流与合作,推动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学科每年邀请5位左右国内著名大学和科研单位的知名专家来校做学术报告;(4)采取多形式联合办学,共同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积极聘请校外著名专家学者作为学科兼职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5)拓宽与发展国际交流合作科研项目。继续在生物质热裂解技术、甜高粱茎秆汁液制取酒精技术方面与世界上在该领域最先进的机构进行实质性合作研究。

7. 社会服务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点经过20多年的建设,在教学、科研、培训、推广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优势,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地位。本学科在生物质能领域特别是在生物质液体燃料、综合能源系统及能源、生态和环境综合系统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部分成果已开始向国内外转让和推广。其中,在生物质热裂解液化技术甜高粱茎秆汁液制取燃料酒精技术及其综合利用四位一体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影响较大,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在国际方面,多年来,本学科注重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生物质热裂解技术、甜高粱茎秆汁液制取酒精技术方面与世界上在该领域最先进的机构进行了实质性合作研究。同时本学科一方面扩大合作的范围与领域,丰富合作的内容;另一方面着手建立稳定、规范、具有战略高度的伙伴关系。本学科除积极参加国内学术会议进行学术交流外,还与辽宁省能源研究所、沈阳航天航空大学、抚顺石油学院、沈阳化工学院、沈阳工业大学风能研究所、浙江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中国生物质能中心、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农业部环保能源所、农业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能源研究所、东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云南师范大学、辽宁省能源办等单位都已建立了密切的合作研究开发关系;此外,聘请校外专家担任本学科的博士生导师及硕士生合作导师,邀请国内专家讲学。本学科将充分利用这些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大交流协作,开展横向的合作研究开发,促进本学科学术交流,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此外,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融合生物学、环境学、能源学、建筑学、机电等学科的内容,因此本学科在校内已与土地与环境学院的土壤学学科、水利学院的水力水电学科进行了实质性的科研合作,本学科建设成果也必将促进国内相关学科及校内相关学科的发展。

四、保障措施

1. 组织保障

为了实现本学科的规划目标,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将认真贯彻学校相关文件精神,从组织上保障学科建设工作的有效进行。

2. 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学科发展、建设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科发展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科学有序地进行。认真执行学校制定的有关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职责与分工,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遴选等相关政策,在学校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采取积极措施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学科建设。

3. 资金保障

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重点方向建设,带动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在资金来源方面,积极争取中央及地方的财政支持、辽宁省教育厅及学校的大力资助,同时考虑社会力量和校友捐助。另外,动员和鼓励科研人员积极申报课题,拓宽科研经费的资助渠道,在科研立项方面,争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及省、部级关键技术项目等。

4. 其他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学科奖励制度及年终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学科教师教学及科研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科教师的团队精神。